压岁钱的来历与变迁

往事的回忆中,有辛酸、有困窘、也有快乐的瞬间。显然,压岁钱像生活中许多其他事情一样,给人带来喜悦也带来烦恼。这种喜悦和烦恼的产生,可能和我们过去的经济条件有关,更和我们把压岁钱看成了不能不给的习俗,而忽略给压岁钱的本意有一定的联系。那么,压岁钱这一习俗是怎样产生的,究竟为什么要给压岁钱呢?这需要我们追溯历史,去査清压岁钱的本源;同时又深入现实,去了解时代赋予它的新色彩。

压岁钱的来历与变迁

这些年,压岁钱日益成为人们注意的话题,每年都会被人们拿出来议论一通,而且还似乎一年比一年议论得热闹。

朋友问我:为什么要叫压岁钱?过年的时候,大人给孩子一点钱,难道是为了把孩子的岁数压住?钱给得越多是不是压力越重?谁不希望孩子长得更快一点呢?

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疑问。但我想这样的疑问是应该有的。因为,压岁钱原来就不叫压岁钱。大约在汉代以前,它的名字叫厌胜钱。

厌胜是辟邪的意思。古代人限于科学发展水平,迷信思想比较重。年和岁都曾被古人想像为凶神恶煞。爆竹、桃符(对联〉原来也都是驱鬼之物。除夕要守岁,是为了对付岁妖侵袭的灾难。大年初一互道恭喜,是祝贺彼此都躲过了灾难。这种习俗曲折地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时人们年难过,难过年的状况。厌胜钱也是人们用来对付妖邪的一种武器。由于古代的铜钱上都祷有皇帝的年号,而皇帝又被认为是真龙天子百邪不侵,因此铜钱也就有了辟邪的功能。做法大抵是用红线拴在铜钱上,然后把铜钱压在床脚下,也有放在枕头底下,或者系在小儿臂上的。以后的年代日久,源流逐渐不为人知。厌胜的厌字古音又读为压,压岁之名遂约定而俗成。

长期以来,中国孩子像外国孩子盼望圣诞老人那样,盼望过年,也盼着这份压岁钱。这是有道理的。绝大多数中国人,一年到头过的都是苦日子。好不

容易熬过一年了,如果这一年幸而收成好,那就可望做一件新衣服,吃几顿饱饭包上一顿饺子,再给孩子几个零钱买糖瓜。但即使这为数有限的几个零钱,孩子们也往往不能全部到手。我小的时候,每逢过年,来了亲戚,自然会得到一份压岁钱。但客人一走,钱就被父母收走了。当时很不理解,认为是大人不讲理,别人给我的钱,你们凭什么要拿走!长大一点才慢慢知道,父母还要到别人家去拜年,还得给别人家孩子压岁钱。这样,压岁钱只是互相之间礼仪的旅行,孩子们得到的不过是空欢喜。

如今情况不同了。人们的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。有人说是天天过年也许言过其实,不过,无论穿新衣服或者是吃点好吃的东西,都不必等待过年,大概符合许多家庭的状况。这种状况没有使压岁钱因不再有必要而消失。相反,压岁钱的数目在许多地区急剧地上升着。个别孩子有一年收到数千元压岁钱的,其中有的已经不是给孩子压岁钱,而是变相的行贿。在一些大中城市中,一个孩子一年收到数百元压岁钱也巳经相当常见。于是出来了压岁钱怎么花的问题。每人出的主意当然各不相同。有的说要交给爸爸妈妈补贴自己的学杂费,有的说拿来买比较贵而平时买不了的学习用具,有的说买书,有的说储蓄,有的说捐给希望工程,有的说帮助贫困的小朋友,等等。这些都是好主意。总之不能因为有一笔钱来得太容易?尤挥霍浪费。如果那样,压岁钱就成了孩子之累、之害了。生活好了之后需要有适应新情况的思想引导,这也是一例。

现在还有一个新鲜事,是年轻人给老年人送压岁钱,人称倒压岁。如今年轻人收入提高的速度比较快,而依靠退休金过活的老人,却因为物价上涨,使他们拿固定退休金的收人不再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。开始,收入相对较多的子女往往给长辈买点他们喜欢的东西。以后,子女们发现,还是让老人自己选择更适合、更需要的东西为好。于是,岁尾年头就出现了女儿、女婿,儿子、媳妇孝敬老人送的红包。这样的苗头是不是会蔚为风气,现在还不敢肯定。但是,历史在前进,总会有新的事物在前头。压岁钱也还会有新的变迁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
压岁钱的来历:旧俗,阴历除夕以彩绳穿线置床脚,谓之压岁钱;尊长在过阴历年时给小儿者,亦谓之压岁钱。鲁迅《朝花夕拾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:辞岁之后,从长辈得到压岁钱,红纸包着,放在枕边,只要过一宵,便可以随意使用。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